“十三五”以来,学校以党的十八大、十九大、十九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,推动新时代“高教40条”落实落地,按照“扩大规模、优化结构、提高质量、强化特色”的基本思路,坚持“以本为本”,推进“四个回归”,着力实施“质量强本”工程,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,加大专业内涵建设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
一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,构建培根铸魂的思政教育格局
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进一步落实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,自觉将思想、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上来,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,牢牢把握育人方向,形成育人合力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坚持育人为本、德育为重,立体化构建学校课程思政工作体系,打通育人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压实学校、二级学院(部)、班级、师生“四级责任”,以更大力度、更实举措、更高要求,深入推进“五个思政”改革创新,打造全员、全程、全方位“三全育人”荆楚理工版。
在人才培养方案中,明确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。完善修订课程教学大纲,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每一门课程。2021年,《计算机基础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,评出了《数字电子技术》等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(见表1),立项建设了11个“课程思政”教学研究项目,现正在开展“课程思政”优秀案例遴选活动。形成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、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。
表1 2021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|
序号 |
学院 |
课程思政示范 项目名称 |
课程 负责人 |
课程团队其他成员 |
1 |
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|
数字电子技术 |
赵娟 |
田原、杜华兵、高正明、李艳丽、王恒、胡博文、张科军 |
2 |
计算机工程学院 |
网络安全技术 |
余琨 |
付智慧、田学军、李素若、 严永松、肖月、孙银、陈磊 |
3 |
经济与管理学院 |
微观经济学 |
江丽 |
罗义云、尹作亮、刘玉洁、 李卓群 |
4 |
经济与管理学院 |
供应链管理 |
周炜 |
无 |
二、全面落实“以本为本,四个回归”,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
学校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》等系列文件(见表2),制定配套政策,采取系列举措,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,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,切实把本科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、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、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,不断巩固本科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,形成领导班子重视教育教学、资源配置优先教育教学、政策保障教育教学、教师潜心教育教学、舆论聚焦教育教学的良好局面。
表2 学校关于本科人才培养的部分重要政策文件 |
序号 |
文件名称 |
印发时间 |
1 |
荆楚理工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分制的实施意见(试行)(荆理工教[2017]10号) |
20170925 |
2 |
荆楚理工学院本科生主辅修及双学位教育管理办法 (荆理工教[2017]11号) |
20171011 |
3 |
荆楚理工学院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(荆理工教[2018]10号) |
20180327 |
4 |
荆楚理工学院数字化课程混合式课堂建设管理办法 (荆理工教[2018]10号) |
20180327 |
5 |
荆楚理工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(荆理工字[2018]21号) |
20180427 |
6 |
荆楚理工学院关于本科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(试行) (荆理工字[2019]7号) |
20190304 |
7 |
荆楚理工学院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(荆理工字[2019]20号) |
20190508 |
8 |
荆楚理工学院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评选办法 (荆理工教〔2020〕2号) |
20200109 |
9 |
荆楚理工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(试行) (荆理工教〔2021〕10号) |
20210308 |
10 |
关于印发《荆楚理工学院“教学质量提升年”工作方案》的通知(荆理工教〔2021〕21号) |
20210429 |
三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,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明晰,探索“1234”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
学校按照学分制改革的思路,遵循以生为本、通专结合、分类培养、协同育人、强化实践的原则,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,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,素质教育贯穿人才成长全过程,形成“1234”人才培养新模式。即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“1”个培养目标,构筑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“2”大育人体系,搭建通识教育+专业主干+个性发展“3”类课程平台,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、应用性与学术性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“4”个融合。
学校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变化和专业类招生要求,推进“1234”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再落地再发展,以课程结构重构为抓手,完成了2021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。加大专业学术类、专业应用类、交叉复合类、创新创业类等选修课程建设力度,强化个性化培养,推进专业基础课程、通识核心课程跨学院、跨学科、跨专业共享,不断探索机械类、设计学类、外国语言文学类、计算机类、师范类等专业“大类招生,分流培养”。推动一院一模式的校企实质性合作,构建产教融合、合作办学、协同育人新模式。
四、围绕“四新”建设,动态调整专业结构,扎实推进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提升
学校主动适应《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》要求,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,突出应用性、地方性、行业性,大力调整专业布局。紧密对接湖北省“一芯两带三区”战略和“中部崛起”产业链高地十大新兴产业、以及荆门市构筑湖北省区域性增长极的七大支柱产业,积极推进“四新”专业建设,通过与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对接,建设地方产业急需的新工科、新文科、新农科、新医科专业。近几年学校新增10个本科新专业,截止2021年10月,学校共开设本科专业43个,双学士学位专业2个(小学教育、市场营销),第二学士学位专业4个(小学教育、汉语言文学、数字媒体技术、广播电视编导),涵盖理学、工学、农学、医学、文学、教育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8大学科门类。
表3 新增本科专业一览表 |
序号 |
专业代码 |
专业名称 |
所属单位名称 |
授予学位门类 |
1 |
070104T |
数据计算及应用 |
数理学院 |
理学 |
2 |
082003 |
飞行器制造工程 |
通用航空学院(机械工程学院) |
工学 |
3 |
080213T |
智能制造工程 |
通用航空学院(机械工程学院) |
工学 |
4 |
080907T |
智能科学与技术 |
计算机工程学院 |
工学 |
5 |
080803T |
机器人工程 |
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|
工学 |
6 |
080408 |
复合材料与工程 |
化工与药学院 |
工学 |
7 |
100201K |
临床医学 |
医学院 |
医学 |
8 |
130205 |
舞蹈学 |
艺术学院 |
艺术学 |
9 |
050306T |
网络与新媒体 |
文学与传媒学院 |
文学 |
10 |
120601 |
物流管理 |
经济与管理学院 |
管理学 |

学校还开设专科专业13个,涵盖装备制造、医药卫生、农业牧渔、生物与化工、轻纺食品、电子信息、财经商贸、教育与体育等8个专业大类。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卫生、装备制造、教育与体育等3个专业大类为主的专科专业布局,是学校本科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补充。
学校现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11个、湖北省“荆楚卓越人才”协同育人计划专业4个。另有湖北省本科高校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”项目专业5个、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专业5个。
表4 优势(一流)专业一览表 |
专业代码 |
专业名称 |
专业类型 |
获批时间 |
081301 |
化学工程与工艺 |
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 湖北省本科高校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”项目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|
2012 2012 2019 |
082701 |
食品科学与工程 |
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 湖北省本科高校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”项目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|
2012 2013 2019 |
080901 |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|
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 湖北省本科高校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”项目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|
2013 2014 2019 |
080601 |
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|
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|
2014 2020 |
090104 |
植物科学与技术 |
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 |
2015 |
080202 |
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|
湖北省本科高校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”项目 |
2012 |
081703 |
印刷工程 |
湖北省本科高校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”项目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|
2013 2019 |
080905 |
物联网工程 |
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.0专业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|
2016 2019 |
130305 |
广播电视编导 |
入选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.0专业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|
2018 2019 |
040107 |
小学教育 |
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.0专业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|
2017 2019 |
040106 |
学前教育 |
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.0专业 |
2018 |
130201 |
音乐表演 |
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|
2019 |
081302 |
制药工程 |
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|
2020 |
130504 |
产品设计 |
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|
2020 |
五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,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,建设“一流”课程
按照国家一流课程“双万计划”建设标准,立足教育教学与信息化、人工智能的融合,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、创新性和挑战度的“金课”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学校评审认定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、精品资源共享课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6门。学校引入2家服务商,协助学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,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54门,目前完成上线超星“学银在线”平台课程28门,引进公开慕课平台课程400余门。获批省级精品课程及一流课程21门。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改革,建立了荆楚理工学院智慧教学平台,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,分类分层开展在线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应用。
表5 省级一流(精品)课程一览表 |
序号 |
课程名称 |
负责人 |
课程类型 |
1 |
生物化学 |
朱德艳 |
2017年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|
2 |
宏观经济学 |
李卓群 |
2018年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|
3 |
英语演讲艺术 |
刘诺亚 |
2020年度省级线下一流课程 |
4 |
影视美术基础 |
李虹 |
2020年度省级线下一流课程 |
5 |
发电厂电气部分 |
何习佳 |
2020年度省级线下一流课程 |
6 |
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|
胡秀 |
2020年度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|
7 |
计算机基础 |
董尚燕 |
2020年度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|
8 |
工程力学 |
姜海翔 |
2021年度省级线上一流课程 |
9 |
机械制图A1 |
王平 |
2021年度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|
10 |
数据结构 |
李素若 |
2021年度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|
11 |
印刷原理与工艺 |
张荣荣 |
2021年度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|
12 |
电子技术实验(一) |
马雪芬 |
2021年度省级线下一流课程 |
13 |
学前教育学 |
张丽娟 |
2021年度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|
14 |
舞蹈基础 |
刘晓静 |
2021年度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|
15 |
色彩表现 |
朱华欣 |
2021年度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|
16 |
英美影视演讲欣赏 |
刘诺亚 |
2021年度省级线上一流课程 |
17 |
小学英语教材教法 |
罗倩 |
2021年度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|
18 |
有氧舞蹈 |
徐吉 |
2021年度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|
19 |
财务共享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|
石焱 |
2020年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|
20 |
5G+4K+AI新媒体制作与发布虚拟仿真项目 |
别业鹏 |
2020年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|
21 |
血清学虚拟仿真教学项目 |
何秀堂 |
2020年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|
六、夯实实践教学平台建设,完善学科竞赛体系,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
学校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4个,可接纳实习实训学生人数11322人。其中,校级示范基地10个、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个(其中省级校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1个)、国家级1个(见表6)。
表6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习(实训)基地一览表 |
序号 |
基地名称 |
获批时间 |
等级 |
1 |
荆楚理工学院-中印南方印刷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|
2012 |
国家级、省级 |
2 |
湖北省金龙泉集团有限公司食品科学与工程实习实训基地 |
2013 |
省级 |
3 |
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(训)基地 |
2014 |
省级 |
4 |
荆楚理工学院—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实训基地 |
2015 |
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 |
5 |
荆楚理工学院—荆门市东宝区教育局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|
2016 |
省级 |
学校修订了《荆楚理工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规定》,形成了以国家级、省级A类学科竞赛为依托,以学校特色化学科竞赛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形式多样、覆盖面广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,对具有标志性和突破性的学科竞赛获奖,予以重奖,以赛促训,以赛促学。2016-2020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89项,省部级257项,校级487项。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项355项,其中国家级33项。2021年,通用航空学院唐艳华等老师指导学生获得2021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金奖。
七、加强教学队伍建设,创新教学基层组织形式,持续推动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
表7 省级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|
序号 |
成果名称 |
成果带头人 |
获得时间及奖励等级 |
1 |
湖北省地方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- |
霍俊哲 |
2014年省级三等奖 |
2 |
基层应用型大学《C语言程序设计》课程建设探索与研究(教材)- |
任正云 |
2014年省级三等奖 |
3 |
应用型本科“知行一体”课程建构与实践——基于规划教材《课程与教学新论》的开发应用- |
刘欣 |
2018年省级二等奖 |
4 |
应用型大学样板课程的建设与研究---以《C语言程序设计》为例- |
任正云 |
2018年省级二等奖 |
5 |
英语演讲课程教材建设- |
刘诺亚 |
2018年省级三等奖 |
6 |
基于“蓝桥计划”平台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- |
田原 |
2018年省级三等奖 |
7 |
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工程能力贯穿式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- |
许维秀 |
2018年省级三等奖 |
8 |
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色彩课程实践教学研究- |
朱华欣 |
2018年省级三等奖 |
进一步强化二级学院(部)的办学主体地位,理顺学院(部)内部管理体系,加强基层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建设。学校现备案有66个教研室,在此基础上大力培育教学团队,现有8个省级教学团队(见表8),10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(见表9)。
表8 省级教学团队一览表 |
|
序号 |
年度 |
团队名称 |
团队负责人 |
|
1 |
2019 |
小学教育学科基础课教学团队 |
常维国 |
|
2 |
2019 |
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|
李素若 |
|
3 |
2019 |
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|
李立威 |
|
4 |
2019 |
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 |
朱德艳 |
|
5 |
2019 |
校媒融合发展双师型教学团队 |
陈洪友 |
|
6 |
2020 |
基础化学教学团队 |
熊航行 |
|
7 |
2020 |
机械制造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|
曹甜东 |
|
8 |
2020 |
“项目驱动式”产品创新设计教学团队 |
朱华欣 |
|
表9 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一览表 |
序号 |
年度 |
团队名称 |
学院 |
1 |
2019 |
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教研室 |
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|
2 |
2019 |
植物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|
生物工程学院 |
3 |
2019 |
小学教育教研室 |
师范学院 |
4 |
2019 |
基础英语教研室 |
外国语学院 |
5 |
2019 |
影视艺术课程群教研室 |
文学与传媒学院 |
6 |
2020 |
材料成型教研室 |
机械工程学院 |
7 |
2020 |
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教研室 |
计算机工程学院 |
8 |
2021 |
计算机基础教研室 |
计算机工程学院 |
9 |
2021 |
学前教育专业教研室 |
师范学院 |
10 |
2021 |
新闻传播学教研室 |
文学与传媒学院 |